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校园文化

我的青春故事(人物专访)——徐...
来源:发布日期:2012年01月06日

   1989年,徐强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跌了下来,却因此走上了自己向往的道路。

徐强出生在一个工程师家庭,父亲是辽宁沈阳鼓风机厂的高级工程师。儿时的徐强是家里的破坏大王,家里的钟表、电器什么的,能拆的,他都偷着拆开看看,再自个儿琢磨怎么把它们重新装回去。

“就是特别喜欢机械。”他说。童年的破坏经历也让长大后的他想清楚了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尤其是在高考失利之后。

“我想当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他当时心里想,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操作尖端设备,然后不断超越别人的技术水平,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一年后,徐强考入了沈阳鼓风机厂技校的数控大专班。3年后,他进入了沈阳鼓风机厂。终于,他开始了自己喜欢的机械生涯。

最初的工作和徐强想的并不完全一样,但徐强都努力适应了。

刚开始做齿轮找正工作的徐强因为技术不熟练,总是做得比别人慢,看着别人找的又快又准,他心里也急:“厂里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总是达不到要求肯定不行。”

当时,徐强的师傅是厂内磨齿技术水平最高的技师,看到徒弟的状态,也会偶尔说他这样不行。徐强理解师傅的心意:“师傅是希望我行,我一定努力做到行。”

下定决心的徐强开始反复练习。在厂子里,有些小青年犯懒,很多活都让师傅干。徐强却从不让师傅插手,只要是和师傅一起干的工作,徐强全都包下来,“我只有不停地自己动手练习,才能悟出其中的门道,我相信熟能生巧”。

这样的勤奋让徐强进步很快,别人的学徒期一般都要两三年,而他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出师了。在厂子里,徐强每天的工作量是别人的两倍,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更是家常便饭。

技术好了,厂子便经常把一些活交给徐强独立完成。徐强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工作中,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坎儿,他都会想办法迈过去。

2001年,厂里准备从德国奈尔斯公司进口一台价值1280万元的数控立式成型磨齿机。徐强参加这次验收培训,将来操作这台设备。为了提前了解机器的性能并熟悉操作方法,徐强查阅了大量书籍,在去德国的飞机上,他整个行程都在看资料。

在德国,徐强拿到了英文版操作手册。他没有像以前别人那样等待专业人员来翻译,而是一字一句自己翻译。

“如果专业翻译来翻,很多专业术语并不一定能翻得贴切,而且我还要跟着翻译的思路再去熟悉,而我翻译却能更熟悉机器的操作流程。”他说。

因为徐强只有高中的英语水平,所以大部分时间他只能借助词典,但他坚持每天都做着这份别人看起来并不算太聪明的事,不明白的就问德国专家。就是凭着这么一股子劲儿,两周里,他愣是将一寸厚的操作手册翻译了出来。

在工作中,徐强也爱较真儿,这种较真儿常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次,在测试那台德国进口机床一个装置的精度时,德国专家只检测了一段,就告诉徐强他们“已经证明可以满足加工精度的要求”。

但徐强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如果全程检测会不会有问题呢?”

他向专家提出自己的要求,尽管专家并不十分乐意,但在徐强的坚持下,还是做了全程检测,结果误差竟然超标。

徐强常常说,在学校自己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的技术工人。

在业务上,徐强爱琢磨。怎么能提高工作效率、怎么能校验的更准确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他都留心着。十几年来,徐强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为解决生产关键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有50多项。

尽管这样,徐强仍然觉得自己的技术跟国外相比还差得很远。“我们要尽快缩短跟国际上的差距。”为了这个目标,如今已经是沈阳鼓风机集团齿轮压缩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徐强仍然精益求精地为自己的工作努力着。

   徐强·微寄语

   人生是个学习和坚持的过程。成功的路有很多,无论选择哪一条,只要坚持努力学习,都能实现自身价值和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