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青团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青团 · 正文

媒体青团

【新湖南】我的“三下乡”|锦乡四日记耕耘,青春一行砺真知
来源:新湖南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9日

大巴疾驰,车身轻晃,不过一小时,便从平整大道转入颠簸乡路。窗外景致骤变:高楼渐隐,小巷人家依次铺开。阳光下,绿树摇曳,荷满池塘,清香浮动;广阔田野里,作物整齐排列,泛着生机。我的三下乡历程,便在这车轮碾过泥土的声响里,悄然开篇。

作为湖南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实践团宣传组的一员,我深知,若想让更多人真正走进这片土地,绝不能只做沉默的幕后记录者。唯有沉下心来亲身感受、沉浸式经历,才能摸透什么样的内容最能打动人心、最易引发共鸣——这,才是让这片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的关键。

问卷心声:汗水浸润处的土地密码

77日,文佳村的午后,阳光白得灼目,仿佛要将大地熔化。汗水沿着额角滚落,浸透衣衫,每一步都踏在蒸腾的热浪之上。叩开一扇扇斑驳的木门,迎接我们的是淳朴面庞与略带局促却无比真诚的笑容。问卷上的字迹,有时是村民颤抖的手写下的生计与期盼;更多时候,是我们俯身案头,一笔一划代笔记录下的絮语,汇成乡村最本真、最滚烫的心声。夕阳熔金,收拢问卷的沙沙声,如同土地沉稳而有力的心跳。院长“扎根一线,服务乡村”的殷殷嘱托,在此刻不再是悬于高墙的口号,而是汗水滴落尘土时,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带着青春体温的责任与承诺。

8EA50

深潭文脉:千年碧泉里的文化解码

次日,我们抵达碧泉村,便直奔那滋养湖湘文脉的深潭。潭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历历可数。孩童嬉闹的浪花间,我俯身掬起一捧——刺骨的冰凉瞬间穿透指骨,仿佛千载光阴都凝冻于此。步入湖湘学展陈中心,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从周敦颐“主静立人极”的澄明哲思,到胡安国“尊王攘夷”的《春秋传》风骨,再到毛泽东“实践出真知”的灼见,一条“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脉络清晰可感。我忽然懂了潭水为何千年不涸——那是文化深根的汩汩滋养。笨拙落笔于团扇的“碧泉”二字,针脚略显歪扭的香囊,是文化在我们指尖笨拙却虔诚的初体验。

E7C28

A7374

此刻,潭水倒映的,不仅是千年文脉的辉光,更是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土壤里迸发的创造性生机。

集市烟火:乡土智慧里的知识转译

第三日,锦石乡的集市,人声鼎沸,烟火蒸腾。我们不再是安静的记录者,而是扯开嗓子,融入这“土味”的洪流:“爷爷,陌生电话多留心!”“阿姨,野蘑菇别乱采!”队员们操起亲切的方言,将防骗、安全知识拧成顺口的“土味”顺口溜。

987EC

下午的课堂,成了点燃好奇的阵地。红色故事、心理疏导、法律常识,统统被“翻译”成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一场“维生素C变色实验”更是引爆全场,奇妙的色彩变幻引来满堂惊呼与探求的目光。知识,在这一刻,褪去了冰冷的铅字外衣:它是让大爷看清骗局的老花镜,是教阿姨辨别危险的放大镜,更是点亮孩子们眼中求知星光的火种。

塘边直播:田埂塘边里的青春代言

返程前,田埂上,水塘边,直播设备悄然架起,镜头聚焦于罗氏贡米与水中欢跃的“瘦身鱼”。“直播马上开始!“老师的口令响起。镜头前,“主播”们手持乡土珍宝,声音清亮而自豪:“看,滋养万物的是这清冽甘甜的碧泉潭水!”“这几日大家碗中香喷喷的米饭,正是本地独有的罗氏贡米!”“瞧!身后瘦身鱼基地的鱼儿多么鲜活矫健!”生动的讲解点燃了屏幕,点赞数一路飙升。小小的直播间,瞬间化作青春力量为乡村特色呐喊的窗口,重构着乡村叙事的方式,让深藏沃土的珍宝,乘着电波飞向远方。

9D012

我们提前完成了原计划五天的实践任务,踏上返程。车驶离锦石乡时,我最后望了一眼连绵的稻田。车厢里,伙伴们累得东倒西歪,却掩不住眼中的光芒。我们正用实际行动,扎根于乡村沃土,在田埂上悟真知,在服务中长才干,将青春的初心,深深烙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7/29988507.html

审核:梁桥 涂璐 周洳帆)